手機市場,最強農家媳,2014年9月1日
由市生態環境局、市教育局、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舉辦的“花好月圓話咸陽”系列活動“綠水青山”主題征文大賽已圓滿結束。這些作品不僅內容具備知識性,構思富于創新性,而且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意義,透露出了對家園的熱愛,對自然的關切,對地球、資源、生態的了解,無不讓人驚喜與感動。咸陽市生態環境局新媒體平臺將陸續刊載征文優秀作品,以饗讀者。
變清的渭河
朱占偉
二十多年前,我到咸陽工作,初見渭河,與我的想象大相徑庭,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出現的河流,就是李白詩歌中贊嘆的“渭水銀河清,橫天流不息”的渭河。在我心目中,渭河應該像王維“渭城朝雨浥輕塵”描述的那樣,河水湯湯,柳色青翠,空氣清新。
我眼前的渭河又黑又廋,河面寬度縮成十多米,似乎一個箭步就能跨越過去。河水呈黑色,漂浮著垃圾和泡沫,散發著污臭氣味,令人掩鼻,甚至睜不開眼睛。一股股污水,肆無忌憚毫無顧忌地流入渭河。隔不遠就有一股匯入,把渭河河床切割得七零八落。我印象最深的是東防洪渠的污水,水量大,冒著熱氣,裹挾著泡沫,大搖大擺跑到渭河里。河里魚蝦幾乎絕跡,不長水草,河水常年劣五類。渭河連水的功能幾乎都失去了,不能飲用,甚至不能灌溉。岸邊雜草叢生,垃圾滿地,河道被挖沙弄得大坑套小坑?梢哉f,那時的渭河,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患者,瀕臨死亡。
站在渭河二號橋上,一位滿面皺紋的老漢,操著濃郁的陜西方言給我說,七十年代的渭河,水清得很,他經常跳進河里洗澡。河上有很多打魚的,一天能捕幾十斤。你看現在的渭河,成啥樣了。他看起來很痛心。滋養了中華文明根基的渭河變成這個樣子,我也很痛心,我們的祖先,周人和秦人,便是沿著渭河,一路東進,逐步壯大的,他們在渭河邊留下厚重的印記。李白、杜甫和王維,也曾在渭河邊留戀駐足,如果他們看見被污染得奄奄一息的渭河,不知作何感想。渭河與人和諧相處,互相滋潤的勝景不知何時再現。
時間的腳步緩步前行,這幾年,渭河的變化如“隨風潛入夜”的春雨,無聲無息,卻成效卓著,潤澤萬物。渭河清澈起來,活力充沛起來,美麗起來。
渭河變清了。從前年開始,每天清晨,我開車送孩子去位于秦漢新城的學校上學,返回的路上,離上班時間尚早,我幾乎都要到渭河邊看一看,走一走,跑一跑,甩胳膊踢踢腿,渭河成了我不言不語的朋友。我見過大雪紛飛下莊嚴的渭河,洪水洶涌時怒吼著的渭河,狂風肆虐時波濤翻滾的渭河,冷冰覆蓋時肅穆的渭河。我見得更多的還是安靜流淌的渭河,不同時節,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風情。渭河清澈起來,隨著季節的變遷,河水呈現出不同顏色,夏天橙黃,秋冬淺藍,春天嫩綠。河水沒有了臭味,散發出泥土與水結合出的味道,這是自然的味道。
河水活躍了,年輕了,有活力了。河邊出現了垂釣者,他們端坐岸邊,穩如泰山。我親眼目睹一條尺把長的紅尾鯉魚上鉤,渭河水里定然游動著無限生機和活力。東防洪渠被覆蓋,變成綠地,污水引入東郊污水處理廠,處理后的清澈中水,從古渡公園南側流入波光粼粼的咸陽湖,如同一條溪流。大大小小的排污口不見了,僅存的個別排污口設置了標牌,讓市民監督。報紙上說,政府壯士斷腕,關停千百家小造紙廠,從源頭上減少了排入渭河的污水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bn-gallery.com/dushujiaoyu/102086.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
上一篇:植樹造林、優化環境 ——乾縣公安局開展植樹造林活動
下一篇:袁天罡曾勸李治別在梁山建乾陵,李治不聽,天下果然被女人奪走了